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人类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经历了从依附自然、敬畏自然到支配自然和控制自然的发展历程,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的高扬。由于启蒙理性把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使得人们在摆脱了对神和自然的恐惧与支配的同时,不仅使人类重新陷入了工具理性的恐惧和支配,而且导致了消费主义生存方式和物质主义幸福观盛行,使得环境伦理学和当代生态思潮得以兴起,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求通过树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道德观念,维系人的身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只有树立"动物多样性"伦理和后物质主义幸福观,才能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共同发展。
4,967 | 9 | 2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2][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50.
[3][美]弗·卡普拉.生命之网[M].朱闰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8.
[4][美]彼得·辛格.动物解放[M].祖述宪,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15.
[5][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陈泽怀,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
[6][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13.
[7]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96.
[8][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和地球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2000:20.
[9][加]威廉·莱斯.满足的限度[M].李学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3.
[10][11][12][英]罗纳德·F·英格尔哈特.西欧民众价值观的转变(1970-2006)[J].严挺,译.国外理论动态,2015(7).
[13][英]罗纳德·F·英格尔哈特.全球化与后现代价值观[J].沈杰,译.云南大学学报,2012(6).
基本信息:
DOI:10.16740/j.cnki.cn43-1240/c.2020.04.004
中图分类号:X24
引用信息:
[1]王雨辰.论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生态道德观——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J].云梦学刊,2020,41(04):27-33.DOI:10.16740/j.cnki.cn43-1240/c.2020.04.004.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专项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阐释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研究”(18VSJ01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17AKS01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急对策研究课题(2722020YJ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