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学刊

屈原研究

  • 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几个问题

    刘跃进;

    现存先秦文献并无屈原及其作品的记载,遂引发若干问题,聚讼不断。关于屈原生卒年,当从姜亮夫说,以“摄提”为岁名,屈原生于寅年,卒于顷襄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前后。这一阶段,“秦升楚降”,中原儒家文化南传,屈原深受影响。屈原曾两次被流放,第一次在汉北,第二次在江南。王逸、洪兴祖、朱熹均认为屈原作品有二十五篇,其《离骚》可分为五个部分,《天问》可分为两个部分和一个尾声,《九歌》有十一篇作品,《九章》诸篇命名方式不同且《抽思》以下“志切言哀”,《远游》对后来的道教及游仙诗有直接影响,《卜居》《渔父》《招魂》的作者至今仍存争议。至于《楚辞》研究,中国学者多以历史的、文献的方法进行,西方汉学家则更擅长于文本细读,此二种研究方法可以互补。“屈原否定论”是近代以来屈原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而胡适、冈村繁、小南一郎、柯马丁等学者拓展出另一条理解和研究屈原路径,为当代的屈原和《楚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年04期 v.46;No.234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 《楚辞》体制探源

    魏祥;

    《楚辞》祖《诗》是楚辞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学界多从语词沿袭与内容承继两个维度进行论证。重新审视“祖”之论据与论证逻辑,可发现二者是在“类比思维”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在方法论层面存在逻辑局限性。“先楚文明”的历史演进与《楚辞》的体制建构密切相关,楚地风俗、时代变局与屈原个人特质的融合,催生出《楚辞》独特的文体形态和创新特质。

    2025年04期 v.46;No.234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当代学术史研究

  • 论《王小锡伦理学文集》对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贡献

    李志祥;潘逸;

    探索和创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广大伦理学学者的艰巨使命,《王小锡伦理学文集》是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成果结晶。《王小锡伦理学文集》主要作出了三个方面的理论贡献: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探索立足中国实践的伦理学基础理论;二是拓展伦理学研究领域,构建以“四环节”为框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学体系;三是创新论证“道德资本”理论,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伦理学话语。在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过程中,《王小锡伦理学文集》呈现了五大学术特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的学术理念,始终坚持“陀螺式”研究方法,始终坚持强烈的学科反思意识,始终坚持鲜明的自主知识导向。从总体上看,尽管《王小锡伦理学文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都不影响它成为探索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2025年04期 v.46;No.23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中的文化记忆

    王平;

    湖湘民间版画是湖南民众生活仪式中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共同文化记忆和身份归属。透过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关于湖南地理、生活民俗的文化记忆,还可以从图像的产生、流转与使用中,揭示其蕴藏的民族情感、礼仪德化和文化承续等文化价值。唤醒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中的文化记忆,对于解密农耕时期湖南民众的生存智慧、构筑湖南人共有的乡情记忆、讲好新时代湖湘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46;No.234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韦勒克文学理论独立性探赜

    周湘宁;

    文学作品是通过符号结构对历史现象、社会意识和作者观念等进行塑形而成的艺术整体。符号结构对读者、作者及哲学思想的先在性,奠定了文学作品的独立性。文学理论以符号结构为考察对象,而透视主义作为解读符号结构的方法,涵盖声音、意义单元、意象与隐喻、象征系统等要素。透视主义超越了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理论从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外部性研究中解放出来,以内部性研究确立了文学理论的独立性。韦勒克继承并具象化了康德审美独立性思想,继承并革新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进一步确立了文学及其理论的独立性;然而,其理论在更高层次上遗留了未解决的难题,例如符号结构的演进史、作者的生活态度与文明类型如何协调等问题。

    2025年04期 v.46;No.234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哲学研究

  •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分析

    蔡甜甜;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下再度批判性分析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根本原因在于其理论内核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方法论存在深层割裂。马尔库塞试图以审美批判维度构建技术异化的救赎路径,却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根基,将解放愿景悬置于艺术与个体本能解放的精神领域。其理论的根本局限在于,忽视物质生产实践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消解无产阶级的实践主体性,偏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性作用的判断,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社会结构的分析陷入单向度化。唯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下对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展开批判性审视,才能穿透当代算法霸权、数据殖民主义等技术异化的新表象,回归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社会矛盾的科学路径,避免使技术批判沦为脱离社会现实的精神乌托邦。

    2025年04期 v.46;No.234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复其心体之同然”——心学转向下明人山水画中的行游意象

    林蕴臻;

    山水画的艺术世界里承载了时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终极体认,画山水是为有限生命寻找永恒精神家园的生存实践。宋人身即山川、格致天理,而有明一代则出现了行游意象在画面中缺席的图像新变,图式嬗变指向心学转向下更为广阔的时代观念之变。明人以“无人己,无内外”脱离经验认知主义局限,指向人与万物无有限隔、化合为一的共在境界。而明代流行的白云覆青山的图像范式,则表现了“气”所具有的贯通、感通等特质,云山“同此一气”证成万物一体何以可能。明人以隔岸家舍、移家江村回返“本真之乐”,聚焦其“以形媚道”场域的变化能够说明体道“即存有即活动”的本质。行游意象的“不在场”实是解构本体之无、无“有”之无而导向自然、生命、意义相和合的“一个世界”。重新发掘山水寻道的意涵,有助于回到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通达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境界,对治生存价值失落、生存意义消解等当代精神危机。

    2025年04期 v.46;No.234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当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曾天雄;王建恒;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之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和独特哲学思想的国家,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化难题”,通过传统智慧的启迪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在历久弥新中得到赓续与拓新,在时代变迁中得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对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25年04期 v.46;No.234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实践路径

    郑洁;成吉;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软资源,在展现大国、大党风范,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要从话语建构的角度出发,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这要求充分发挥政党主体作用,构筑执政根基,回应“人民之问”,向国际社会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色和内在形象;应注重优化对外话语表达,转变话语叙事风格,搭建国际话语平台,推动执政党话语内容的有效转换,以增强国际公众对党的形象认同;强化国际舆论引导,促进政党形象传播,以实际行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主张,向世界建构一个真实、立体的国际大党形象。

    2025年04期 v.46;No.234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基于社会运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

    于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其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自身系统的完备程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绝非割裂的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和社会大系统之间呈现出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复杂关系。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各层次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还表现为各层次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与整体功能。从社会运行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中观、宏观和国际层面环境进行优化,不仅打破了对环境的机械性认知,还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具备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以及社会大系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

    2025年04期 v.46;No.234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乡贤乡村振兴身份自觉:价值、困境与突围

    曾祥明;王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已成为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当前,各地均在不同维度探索新乡贤乡村振兴的身份自觉实现路径,以充分激活新乡贤振兴乡村的内在潜力。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显著的多维价值,对乡村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及生态振兴均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制度规范缺乏长效性、文化认同存在疏离感、资源投入配置不充分、参与期待存在认知偏差,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效能释放。因此,需从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立法保障体系完善、政策制度创新、文化认同培育、物质资源供给等层面入手,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健全法治框架、优化制度设计、弘扬乡贤文化、加强资源统筹,逐步突破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推动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6;No.234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新闻传播研究

  • 新闻工作应秉持的道德理性

    易璐;翁锦淇;

    新闻工作要健康地开展,除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外,还得秉持一定的道德理性。新闻工作应秉持的道德理性至少包括党性为先、公益为重、仁爱为怀、诚信为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闻工作的道德理性体系,为新闻工作朝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稳步推进提供伦理支撑。

    2025年04期 v.46;No.234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可视化、技术转码与虚拟创造:影视表演性的转变

    肖艳丽;朱全国;

    把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本,形式上是对故事、情节以及结构的重组,本质上则是在语言符号系统内部增强语言的可视化,语言的可视化是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本时表演性的主要体现。在影视作品中,表演性不仅决定于影视剧本可视化语言的跨符号系统的转码,更决定于影视技术的运用,即技术决定了影视作品表演的呈现方式。在这些技术中,信息技术、传媒技术以及数字化与虚拟技术对影视作品的表演性影响最为显著。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媒技术的普及,使日常生活走向影视化与审美化,表演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另一方面,数字化与虚拟技术的进步,使虚拟现实成为可能,表演成为人们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的综合存在方式。

    2025年04期 v.46;No.234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