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3期
2022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
方铭;范丽君;2022年,屈原及楚辞相关学术研究硕果累累,继续呈现持久的生命力。各类专著、学术论文等成果迭出,研究涉及屈原本体、楚辞作品、楚辞学史、屈原与楚辞作品翻译传播和接受、宋玉等多个方面,创见颇多。
屈原自恋的审美指向和具象形式
刘朝谦;刘可;以往学者多从政治、道德的角度阐释屈原自恋的性质和意义,但屈原的自恋至少在表象上看明显是审美之恋。屈原所爱恋的对象首先是他自身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具有审美性、内指性、偏执性、狂狷性、排他性,是充分个性化的爱恋行为。屈原把他个人的美树立为人世众生的审美范式,并将人世划分为美丑两个对立的层面。屈原用楚地美的植物、巫教、神话和历史意象作为主要材料,构建其自恋美的具象形式,这在屈赋中俯拾即是。尤其是在楚地节日盛景的描摹中,自恋生成的美的赋象衍变为屈原爱恋故乡、故国的情感符号,最终成为他个人的乡愁。对于赋文学而言,屈原的审美自恋无疑是其文学性得以生长的本源,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论汉学著作《论语辨》对《论语》的诠释
郭院林;王希;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经典,《论语》长期以来都是汉学研究的焦点。白牧之、白妙子夫妇合著的《论语辨》是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论语》英译本之一。他俩的研究虽具创新性,但受西方解构主义以及历史诠释方法的影响,其对《论语》的文体编排、人物形象与思想源流等内容展开了解构式解读与颠覆性阐释,其研究结果中则存在主观臆断、文本曲解和牵强比附等诸多问题。本文系统批判《论语辨》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方法论存在的偏颇与结论的失真,以期为当下的汉学研究提供借鉴。
冯契伦理思想的建构逻辑与理论旨归
王成峰;赵贵臣;冯契伦理思想以自由的道德实践为核心,在哲学层面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种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伦理观的理论样态,是哲学层面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伦理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树立了典范。冯契“智慧说”体系以哲学论证的方式刻画着其伦理思想。在广义认识论中,冯契“转识成智”的辩证认识论以自由实践为基础,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奠定了其道德哲学的基石;以自由劳动和合理价值体系为核心,超越狭隘的道德善恶价值论,建构了道德哲学的价值理论;突破一般规范伦理理论范式,建构了道德哲学规范理论;以平民化自由人格与德性自证为核心,提供了一种关于德性的本体论证,建构了道德哲学德性论。
中华传统家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基层治理的视角
鄯爱红;家文化是家庭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现,构成家庭与婚姻关系的思想基础与行为范式。“家”是中国文化精神最现实的载体,中国传统家文化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新时代背景下,家文化被赋予社会基层治理的新功能,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弘扬传统家文化必须对传统家文化进行适应现代文明的重构。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数字劳动问题的三重辨析——基于马克思哲学立场对数字劳动的批判性反思
郑亚岚;数字劳动是当前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字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价值来源,而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则为辨析数字劳动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从马克思“一般智力”范畴出发考察智能时代数字平台对个体劳动的总体吸纳,有助于破解数字劳动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理论困境。数字劳动内含多重关系,对其批判不能仅停留于一般性层面,只有深入资本内部并系统揭示数字资本逻辑,才能实现人的本真态的复归。
数字永生的伦理价值与风险探讨
龚鉴瑛;陈禧;在科技的助推之下,人类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探索突破了传统界限,进入了数字永生这一全新的领域。数字永生是指人在死亡后以数字形式延续其存在的方式,主要有单向永生、双向永生和意识永生三种形态,其应用涵盖个人纪念、文化教育、经济活动、社会服务等领域。数字永生不仅重构了生死观与生命观,满足了人类对情感价值的追求,还体现了科技与伦理的融合,具有极为重要的伦理价值。然而,其发展也可能带来主体性困境、阶层区隔加剧、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风险以及持续情感创伤等伦理问题。因此,亟须规范数字永生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其健康发展,以实现科技与伦理的和谐共生。
论党史百年中红歌传唱的历史叙事和时代价值
罗建文;李青利;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分析红歌传唱的历史叙事与时代价值,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党史、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回望奋斗路,红歌的传唱在党领导团结中国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红歌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正向力量被不断传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与必要基础;启航新征程,要继续发挥红歌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就要不断更新红歌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让红歌传唱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铸就中国智慧,鼓舞各族人民凝聚成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功能探赜
马悠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通过标识、指引、媒介三重功能形塑政治认同。其政治功能具体表现为:以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确立政治标识,以民族复兴蓝图构建价值指引,以政治话语传播实现媒介传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结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政治功能:道路维度标识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坐标,理论维度锚定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制度维度创新政党治理现代化范式,文化维度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体系。新时代要聚焦党统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全体人民共同利益为追求,构筑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为基础的自信谱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两个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基、风险及其应对理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审视
陈长里;陈莉妤;随着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两个课堂”教育变革与生态重构刻不容缓。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主体性理论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两个课堂”思政教育筑牢了哲学根基。然而,这一融合也面临诸多风险,如技术异化冲击人文情怀、工具理性挑战价值理性、智能科技影响师生关系、数据资本威胁社会价值等。为此,需从内生引领、人机共教、话语主导、彰显主体、强化监管等路径出发,应对人工智能融入高校“两个课堂”思政教育过程中遭遇的风险挑战,提升协同育人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