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期
《楚辞研究史》: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维度
张少辉;毛庆新著《楚辞研究史》主要有构架周密、考索精深、昌明传统和扬弃谬见四个方面的特色。该著在楚辞学领域的贡献则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突破了楚辞学史的限制,在研究维度、研究方向、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上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局面,因而成为楚辞研究史上的第一本较大规模的专著;二是突出楚辞研究史中蕴含的文学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的重要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兼有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和文学研究史三个维度的完整的体系。这对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研究体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学派、学统到道统:当代湘学研究的新趋向
张晶萍;周兰蕙;湘学研究是湖湘文化研究的核心部分,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两个结合”的重要领域。作为当代复兴岳麓书院的亲历者,朱汉民以“近思之学”作为路径,开启了他对湘学的探讨历程。从聚焦湖湘学派到构建湘学学统,进而重释中华道统,朱汉民不断扩充视野、转换框架,由在普遍性知识背景下提炼地域学术文化特色到从地方性知识中探求中华道统乃至人类普遍性价值,实现了地域学术文化研究与中华道统研究的双重创新。他的研究成果不但解决了湘学研究中的一些瓶颈问题,代表了湘学研究的新趋向,也彰显了中华道统“返本开新”的文化活力,体现了当代学人的学术情怀与原道精神。
朱汉民《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的张载及其关学研究
刘学智;<正>朱汉民在宋明理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是学界所公认的。近读他在《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以下简称“朱著”)第二编第三章[1]160—182关于“张载及其关学”研究,觉其有独到之处,有一些“点”是我没有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颇受启发。汉民既把张载及关学研究放在整个宋明理学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但又不是一般地泛论,而是立足于张载个案特点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这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点”进行管窥,以示其功力。
当代书院研究的扛鼎之作:读朱汉民等的《中国书院通史》
程方平;<正>最近由湖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四卷本《中国书院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再一次将中国书院史研究推向更为专业的水平,使人们对书院传统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权威的依据。该书由湖南岳麓书院的前“山长”朱汉民及号称“邓书院”的书院研究专家邓洪波联合主编,由岳麓书院的顶级研究团队撰写,是近年来研究中国书院史的经典和权威著作。
儒家义理之学的探寻:读《儒家义理的历史衍化》
郭晓东;<正>2023年,朱汉民出版了《儒家义理的历史衍化》~([1])一书,该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儒家义理之学进行深入思考的论文结集。在该书中,朱汉民提出了若干值得注意且卓有见识的观点,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义理之学”的提出。早在清代,桐城派就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之学。但朱汉民重新提出“义理之学”,且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可以说,这个提法是对“中国哲学”这一提法进行反思的产物。
论历史主动精神
贾钢涛;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历史伟业、推进伟大变革、开创美好未来的重要精神特质。要深刻体悟并大力弘扬这一精神,需要追溯其生成逻辑,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中去探寻历史主动精神的源头,从“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中感受历史主动精神发展的宏大气象,从百年党史的伟大实践中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展现的磅礴力量,从使命型政党角度反思历史主动精神的独特品格。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着力点,坚持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以坚定的历史自觉和彻底的斗争精神,聚焦理论创新的历史主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聚焦人民的主体能动,大力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聚焦文化发展的历史主动,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道义实存论视角下的康德实践哲学之伦理性
钱康;在《道义实存论伦理学》中,邓安庆以“道义实存论”为线索,在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和历史谱系的发生学中展开了对于整个西方伦理学史的剖析与重构。邓安庆通过对“伦理”和“德性”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分析伦理学”的批判,对西方伦理学研究内在理路和哲学范式进行了重构。同时,从道义实存论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同样可以在康德道德哲学的语境中阐明这种实存论意义上的“伦理性”对于其道德证成的意义。
美德伦理学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实践
杨桦;随着现代工程的发展,工程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传统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中,现代规范伦理学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美德伦理学相比之下则较少受到关注。实际上,美德伦理学在契合中国伦理观念特质、构建工程师伦理完整性以及适应多样不确定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更新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美德伦理学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优势,进而助力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