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菌桂·桂花——《楚辞》咏及的“桂”析疑求是
蔡靖泉;《楚辞》咏及的“桂”,即《离骚》咏及的“菌桂”。菌通箘,又称箘簬,是原产于先秦楚地云梦泽中一种竿长节稀、后来成为贡品的佳竹。“菌桂”当是楚人对枝干、皮卷似箘的香木桂树的美称,即汉唐以来俗称的“肉桂”,系樟科樟属植物,故《楚辞章句》注解“桂酒”为“切桂置酒中也”。然自宋明以至现当代,甚多《楚辞》注家将“桂酒”“桂浆”解译为“以桂花酿酒”和“桂花酒”。稽古考实,又名木犀的桂花树,原生于今滇西北、川西南一带的高山岩间,大概因汉武帝修建上林苑而被边臣进献到长安,随后逐渐移植各地,系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战国楚地尚无桂花树,故楚人也不会酿制或泡制桂花酒,因此《楚辞》咏及的“桂酒”,实为切碎菌桂皮肉浸泡酒中而成的桂香酒。
历代湖湘诗文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接受
杨齐;王嫦玮;屈原流放在沅湘一带的行迹及其辞赋创作,对我国特别是湖湘地区的文学影响深远。历代宦游流寓此地或原籍于此的士人,受其影响尤深,并创作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诗文。这些诗文或表达凭吊屈原的情感,祭祀屈原并为之招魂,从而悲己之不遇;或为屈原坚守穷途而感动,继承并弘扬屈原忠君爱国的精神;或借屈原辞赋意象和词句书写生活境遇,感叹人生。历代湖湘诗文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接受,既展现了屈原在湖湘地区的巨大影响力,也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对湖湘文学与思想的发展意义重大。
政商关系的伦理之思——评《新型政商关系研究》
王小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新型政商关系研究》基于法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统计学等跨学科研究视角,分析了“多元主体”与“不同维度”情境下政商关系的内涵与行为结构。此外,本书依托政策梳理、商会调研、社会走访、指数评价等研究方式,综合考量政商关系在政策供给、营商环境、文化引领、治理创新、数字转型等领域的现实问题与完善路径,为规范和优化政商双方的职责行为提供了前沿性、前瞻性和独创性的理论指引和实践参照。
两千年来“原”一“儒”——古今释“儒”的回顾与展望
武树臣;“原儒”特指探讨孔子之前的儒学。自先秦以来,有不少学者对儒者作过研究,对儒字的本义进行过概括。总结这些成果无疑有利于当今“原儒”的深化。其中,“儒者柔也”“儒者优也”“儒者侏儒”三个命题尤其值得继续深入发掘。章太炎对儒的全方位论述,对当今“原儒”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还是“他们”:韩国对朝民族主义的内在张力与演变逻辑
李开盛;吴景坤;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与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韩国对“同一民族不同国家”的朝鲜的政策制定。韩国历届政府在对朝民族主义认知与对朝政策框架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进步政府强调“我们”意识,依托南北血缘文化的一致性推动基于民族同源性的和解议程;保守政府强调朝鲜的“他们”身份,强调安全威胁导向的强硬政策。理解这一现象差异的关键切入点之一是韩国社会中民族主义的演变——民主化转型催生的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与传统族裔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形成动态博弈,构成对朝认知的二元分析框架。综合来看,两种民族主义的消长不仅与执政党的偏好有关,还受到地缘格局演变与韩朝实力结构转型的双重制约。短期来看,韩国当前政治波动与同盟国政策周期可能促使族裔民族主义话语获得阶段性政策空间;长期来看,随着韩朝自我国别叙事的强化以及朝核问题陷入僵局,族裔民族主义的政策空间终将日益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