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几个问题
刘跃进;现存先秦文献并无屈原及其作品的记载,遂引发若干问题,聚讼不断。关于屈原生卒年,当从姜亮夫说,以“摄提”为岁名,屈原生于寅年,卒于顷襄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前后。这一阶段,“秦升楚降”,中原儒家文化南传,屈原深受影响。屈原曾两次被流放,第一次在汉北,第二次在江南。王逸、洪兴祖、朱熹均认为屈原作品有二十五篇,其《离骚》可分为五个部分,《天问》可分为两个部分和一个尾声,《九歌》有十一篇作品,《九章》诸篇命名方式不同且《抽思》以下“志切言哀”,《远游》对后来的道教及游仙诗有直接影响,《卜居》《渔父》《招魂》的作者至今仍存争议。至于《楚辞》研究,中国学者多以历史的、文献的方法进行,西方汉学家则更擅长于文本细读,此二种研究方法可以互补。“屈原否定论”是近代以来屈原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而胡适、冈村繁、小南一郎、柯马丁等学者拓展出另一条理解和研究屈原路径,为当代的屈原和《楚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楚辞》体制探源
魏祥;《楚辞》祖《诗》是楚辞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学界多从语词沿袭与内容承继两个维度进行论证。重新审视“祖”之论据与论证逻辑,可发现二者是在“类比思维”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在方法论层面存在逻辑局限性。“先楚文明”的历史演进与《楚辞》的体制建构密切相关,楚地风俗、时代变局与屈原个人特质的融合,催生出《楚辞》独特的文体形态和创新特质。
论《王小锡伦理学文集》对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贡献
李志祥;潘逸;探索和创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广大伦理学学者的艰巨使命,《王小锡伦理学文集》是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成果结晶。《王小锡伦理学文集》主要作出了三个方面的理论贡献: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探索立足中国实践的伦理学基础理论;二是拓展伦理学研究领域,构建以“四环节”为框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学体系;三是创新论证“道德资本”理论,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伦理学话语。在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过程中,《王小锡伦理学文集》呈现了五大学术特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的学术理念,始终坚持“陀螺式”研究方法,始终坚持强烈的学科反思意识,始终坚持鲜明的自主知识导向。从总体上看,尽管《王小锡伦理学文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都不影响它成为探索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中的文化记忆
王平;湖湘民间版画是湖南民众生活仪式中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共同文化记忆和身份归属。透过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关于湖南地理、生活民俗的文化记忆,还可以从图像的产生、流转与使用中,揭示其蕴藏的民族情感、礼仪德化和文化承续等文化价值。唤醒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中的文化记忆,对于解密农耕时期湖南民众的生存智慧、构筑湖南人共有的乡情记忆、讲好新时代湖湘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韦勒克文学理论独立性探赜
周湘宁;文学作品是通过符号结构对历史现象、社会意识和作者观念等进行塑形而成的艺术整体。符号结构对读者、作者及哲学思想的先在性,奠定了文学作品的独立性。文学理论以符号结构为考察对象,而透视主义作为解读符号结构的方法,涵盖声音、意义单元、意象与隐喻、象征系统等要素。透视主义超越了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理论从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外部性研究中解放出来,以内部性研究确立了文学理论的独立性。韦勒克继承并具象化了康德审美独立性思想,继承并革新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进一步确立了文学及其理论的独立性;然而,其理论在更高层次上遗留了未解决的难题,例如符号结构的演进史、作者的生活态度与文明类型如何协调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分析
蔡甜甜;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下再度批判性分析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根本原因在于其理论内核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方法论存在深层割裂。马尔库塞试图以审美批判维度构建技术异化的救赎路径,却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根基,将解放愿景悬置于艺术与个体本能解放的精神领域。其理论的根本局限在于,忽视物质生产实践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消解无产阶级的实践主体性,偏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性作用的判断,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社会结构的分析陷入单向度化。唯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下对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展开批判性审视,才能穿透当代算法霸权、数据殖民主义等技术异化的新表象,回归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社会矛盾的科学路径,避免使技术批判沦为脱离社会现实的精神乌托邦。
“复其心体之同然”——心学转向下明人山水画中的行游意象
林蕴臻;山水画的艺术世界里承载了时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终极体认,画山水是为有限生命寻找永恒精神家园的生存实践。宋人身即山川、格致天理,而有明一代则出现了行游意象在画面中缺席的图像新变,图式嬗变指向心学转向下更为广阔的时代观念之变。明人以“无人己,无内外”脱离经验认知主义局限,指向人与万物无有限隔、化合为一的共在境界。而明代流行的白云覆青山的图像范式,则表现了“气”所具有的贯通、感通等特质,云山“同此一气”证成万物一体何以可能。明人以隔岸家舍、移家江村回返“本真之乐”,聚焦其“以形媚道”场域的变化能够说明体道“即存有即活动”的本质。行游意象的“不在场”实是解构本体之无、无“有”之无而导向自然、生命、意义相和合的“一个世界”。重新发掘山水寻道的意涵,有助于回到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通达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境界,对治生存价值失落、生存意义消解等当代精神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