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几个问题
刘跃进;现存先秦文献并无屈原及其作品的记载,遂引发若干问题,聚讼不断。关于屈原生卒年,当从姜亮夫说,以“摄提”为岁名,屈原生于寅年,卒于顷襄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前后。这一阶段,“秦升楚降”,中原儒家文化南传,屈原深受影响。屈原曾两次被流放,第一次在汉北,第二次在江南。王逸、洪兴祖、朱熹均认为屈原作品有二十五篇,其《离骚》可分为五个部分,《天问》可分为两个部分和一个尾声,《九歌》有十一篇作品,《九章》诸篇命名方式不同且《抽思》以下“志切言哀”,《远游》对后来的道教及游仙诗有直接影响,《卜居》《渔父》《招魂》的作者至今仍存争议。至于《楚辞》研究,中国学者多以历史的、文献的方法进行,西方汉学家则更擅长于文本细读,此二种研究方法可以互补。“屈原否定论”是近代以来屈原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而胡适、冈村繁、小南一郎、柯马丁等学者拓展出另一条理解和研究屈原路径,为当代的屈原和《楚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楚辞》体制探源
魏祥;《楚辞》祖《诗》是楚辞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学界多从语词沿袭与内容承继两个维度进行论证。重新审视“祖”之论据与论证逻辑,可发现二者是在“类比思维”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在方法论层面存在逻辑局限性。“先楚文明”的历史演进与《楚辞》的体制建构密切相关,楚地风俗、时代变局与屈原个人特质的融合,催生出《楚辞》独特的文体形态和创新特质。
论《王小锡伦理学文集》对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贡献
李志祥;潘逸;探索和创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广大伦理学学者的艰巨使命,《王小锡伦理学文集》是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成果结晶。《王小锡伦理学文集》主要作出了三个方面的理论贡献: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探索立足中国实践的伦理学基础理论;二是拓展伦理学研究领域,构建以“四环节”为框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学体系;三是创新论证“道德资本”理论,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伦理学话语。在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过程中,《王小锡伦理学文集》呈现了五大学术特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的学术理念,始终坚持“陀螺式”研究方法,始终坚持强烈的学科反思意识,始终坚持鲜明的自主知识导向。从总体上看,尽管《王小锡伦理学文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都不影响它成为探索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中的文化记忆
王平;湖湘民间版画是湖南民众生活仪式中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共同文化记忆和身份归属。透过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关于湖南地理、生活民俗的文化记忆,还可以从图像的产生、流转与使用中,揭示其蕴藏的民族情感、礼仪德化和文化承续等文化价值。唤醒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中的文化记忆,对于解密农耕时期湖南民众的生存智慧、构筑湖南人共有的乡情记忆、讲好新时代湖湘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韦勒克文学理论独立性探赜
周湘宁;文学作品是通过符号结构对历史现象、社会意识和作者观念等进行塑形而成的艺术整体。符号结构对读者、作者及哲学思想的先在性,奠定了文学作品的独立性。文学理论以符号结构为考察对象,而透视主义作为解读符号结构的方法,涵盖声音、意义单元、意象与隐喻、象征系统等要素。透视主义超越了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理论从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外部性研究中解放出来,以内部性研究确立了文学理论的独立性。韦勒克继承并具象化了康德审美独立性思想,继承并革新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进一步确立了文学及其理论的独立性;然而,其理论在更高层次上遗留了未解决的难题,例如符号结构的演进史、作者的生活态度与文明类型如何协调等问题。
